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:早上醒來還是覺得疲倦、工作一段時間就腦袋打結,甚至常常嘴破、情緒煩躁?這些狀況不一定只是壓力太大,也可能與體內缺乏維生素B群有關。
B群是人體新陳代謝、能量生成與神經系統穩定的重要輔助因子,一旦攝取不足,身體就容易出現「動能下滑」、「反應變慢」與「內外都疲倦」的現象。尤其現代人普遍飲食不均、作息混亂,長時間處於高壓與高消耗狀態,更容易出現B群耗損過快的狀況。
但B群不是單一維生素,而是包含 8 種不同類型,各自扮演不同角色,卻彼此密不可分。
維生素B群是什麼?不是只有提神這麼簡單
維生素B群包含 B1、B2、B3、B5、B6、B7、B9 與 B12,每一種都有獨特的生理功能與身體需求:
B1(硫胺素) 幫助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,支援神經系統運作。缺乏可能導致疲勞、精神不濟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。
B2(核黃素) 參與能量生成與抗氧化過程,有助維持皮膚、眼睛與口腔黏膜健康。缺乏時可能出現嘴角破裂、眼乾或皮膚粗糙。
B3(菸鹼酸) 協助膽固醇代謝與神經傳導,對情緒與皮膚健康有重要影響。攝取不足可能導致情緒不穩或皮膚炎。
B5(泛酸) 是合成壓力荷爾蒙與脂肪酸的重要角色,與抗壓與荷爾蒙平衡有關,缺乏可能出現睡眠障礙與情緒起伏。
B6(吡哆醇) 參與血清素與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,也是維持免疫力的關鍵。缺乏時可能影響情緒穩定與月經週期。
B7(生物素) 有助於脂肪與胺基酸代謝,常見於保健髮膚指甲的配方中。若缺乏,會影響毛髮光澤與指甲韌性。
B9(葉酸) 關係到細胞分裂與紅血球生成,尤其孕期婦女更是必須補充。一般人缺乏則易出現貧血與注意力下降。
B12(氫鈷胺) 支援神經髓鞘修復與紅血球製造,是神經與記憶功能的後盾。素食者與年長者特別容易缺乏。
維生素B群 8 種成分與對應功用一覽
類型 | 名稱 | 核心功能 | 缺乏可能出現的情況 |
---|---|---|---|
B1 | 硫胺素 | 幫助碳水代謝、神經傳導 | 疲勞、精神不濟、專注力下降 |
B2 | 核黃素 | 細胞修復、能量轉換、抗氧化 | 嘴角破裂、眼睛乾澀、皮膚粗糙 |
B3 | 菸鹼酸 | 支援情緒與膽固醇代謝、大腦功能 | 情緒不穩、皮膚炎、記憶力退化 |
B5 | 泛酸 | 協助荷爾蒙與脂質代謝 | 壓力耐受下降、失眠、慢性疲憊感 |
B6 | 吡哆醇 | 製造神經傳導物質、免疫系統功能 | 憂鬱、失眠、經前不適、免疫力下降 |
B7 | 生物素 | 維持皮膚、毛髮、指甲健康 | 掉髮、指甲脆弱、皮膚乾癢 |
B9 | 葉酸 | 協助細胞分裂與紅血球生成 | 貧血、胎兒神經管缺陷、注意力不集中 |
B12 | 氫鈷胺 | 維持神經穩定、紅血球正常生成 | 貧血、手腳麻木、思緒混亂、情緒不穩 |
這八種維生素彼此之間功能互補,缺一不可。若想達到真正的保健效果,應搭配攝取,而非單補其中一種。
誰需要補充B群?這些族群更容易缺乏
雖然B群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但在現代生活中,許多人因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、飲食精緻化,而導致B群消耗過快或攝取不足。特別是以下幾種族群,更容易出現缺乏情況,建議主動補充:
上班族與壓力族群
長期熬夜、久坐電腦前、思緒高負荷運轉,會大量耗損B群,尤其是B1、B6、B12。常見症狀包括精神疲憊、專注力下降、焦躁或睡眠品質不佳。
學生與備考族
高密度腦力消耗與緊張壓力下,B群消耗速度加快。若出現頭暈、注意力渙散、胃口差等狀況,應特別注意B群是否補足。
銀髮族與素食者
年長者腸胃吸收功能下降,對B12與葉酸吸收效率變差,素食者則因缺乏動物性來源攝取,容易出現B12缺乏相關的疲勞、麻木或認知退化症狀。
女性族群(經期前後、懷孕期)
B6、B9與B12與荷爾蒙代謝、情緒平衡密切相關。若經期前情緒起伏大、懷孕期間缺乏葉酸,補充B群可視為日常營養支持。
偏食、節食或高糖飲食者
日常飲食若以精緻澱粉、外食、甜食為主,往往攝取不到足量B群,且糖分代謝時反而會加速B群耗損,導致惡性循環。
哪些人需要補充B群?對照表一覽
族群類型 | 常見狀況/需求 | 建議關注的B群成分 |
上班族、高壓族群 | 精神疲憊、壓力大、睡眠差 | B1、B5、B6、B12 |
學生、備考族群 | 思緒渙散、頭昏腦脹、學習力下滑 | B1、B3、B6、B12 |
銀髮族、素食者 | 吸收力下降、貧血、手腳麻 | B9、B12 |
女性族群(經期或孕期) | 情緒波動、經前不適、懷孕營養需求 | B6、B9、B12 |
節食、偏食者 | 飲食不均、口腔潰瘍、能量低 | 全方位補充(綜合型B群) |
B群什麼時候吃最好?補對時間才有感
補B群看似簡單,但若服用時間不對,效果可能大打折扣。由於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,在體內不易儲存,會隨尿液排出,因此需天天補充、分次吸收才有效。
B群最佳服用時間建議
- 早餐或午餐後服用最穩定:早上與中午是代謝活動較旺盛的時段,搭配食物一起吃可提升吸收效率,也較不易刺激腸胃。
- 避免空腹吃高劑量B群:雖然部分人可耐受,但空腹服用容易出現胃部不適或輕微反胃感,建議與食物一起服用為佳。
- 下午或晚間不建議補充高劑量B群:B群中的B6、B12參與神經活性與能量轉換,若晚上攝取過多,可能影響入睡或導致精神過度清醒。
B群是否需要分次補充?
對於壓力大、飲食不規律或需長時間維持專注力的人,可考慮早晚各一次、小劑量補充,維持體內穩定供應。
若為複方型慢釋錠劑,也可依產品說明每日一次即可,重點在於規律服用與每日不間斷。
B群搭配方式小提醒
- 與含蛋白質的食物(如蛋、豆漿、燕麥)一起吃,有助吸收
- 可搭配鐵、鎂、維生素C等營養素,但避免與咖啡、茶同時服用,以免影響吸收效果
- 若正服用藥物(如抗生素、胃藥、避孕藥等),建議間隔 1–2 小時,避免交互作用
B群推薦怎麼挑?從來源、劑型到劑量一次看懂
市面上維生素B群產品選擇眾多,但不同配方、劑型與來源,對吸收效果與適用族群有明顯差異。挑選時可從以下幾個重點下手:
選「活性型B群」吸收更省力
一般B群成分需經過體內轉換才可被利用,而「活性型」B群(如活性B6=P5P、活性B12=甲鈷胺)能直接被身體使用,對於吸收力較差、消化道較敏感的族群尤其友善。
劑型選擇依需求與習慣調整
- 錠劑/膠囊:常見型態,方便吞服,適合日常保養者
- 粉末/發泡錠:可溶於水,吸收快、口感佳,適合不愛吞錠者或運動族
- 液態型:吸收迅速但保存期限短,較適合短期調理期或消化能力差者
劑量不在高,重在「完整與平衡」
高劑量不代表有效。選擇含有8種完整維他命B群成分的綜合配方,可確保代謝鏈運作順暢。若產品單一B群含量過高、其他成分比例懸殊,可能反而造成負擔。
搭配輔助營養素更有感
若有精神壓力、疲勞或神經症狀,也可選擇搭配鎂、維生素C、L-色胺酸、磷脂醯絲胺酸(PS)等複方設計的配方,支援更全面的情緒與神經保養。
來源與標示要清楚
選擇標示完整來源、無人工色素與甜味劑、具第三方檢驗的產品為佳。若為素食者,需確認是否為植物膠囊、無添加動物來源成分。
維生素B群的副作用與補充注意事項
雖然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,多餘部分會隨尿液排出,不易在體內累積,但若補充方式不當,仍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不適反應,尤其是在高劑量、空腹服用或體質較敏感者身上。
常見副作用
- 腸胃不適、反胃:部分人在空腹服用高劑量B群(特別是B3或B6)時,可能感到噁心、胃酸感或短暫性腹部灼熱。
- 尿液變黃:補充B群後尿液呈鮮黃色是常見現象,主因為核黃素(B2)代謝排出所致,屬正常生理反應。
- 神經興奮、影響入睡:晚間補充含B6、B12 的配方,可能讓部分人精神變得清醒、難以入睡,建議安排在白天服用。
特殊族群需留意
- 孕婦與慢性病患者:如有慢性肝腎功能問題,補充高劑量B群前應先諮詢醫師。
- 正服藥者:B群可能與某些藥物(如抗癲癇藥、化療藥物)產生交互作用,建議間隔服用並與藥師確認。
延伸閱讀: